當製作叉燒時,許多人首先會專注在醃料的調配,例如甜度、鹹香比例,要不要加玫瑰露或花雕酒,用紅麴還是蜂蜜等等。這些選擇確實會影響風味,但其實最影響成敗的,是更基礎、經常被忽略的一步:選對部位,切對方式。
不少人在超市買現成的梅頭豬扒(pork shoulder steak)來做叉燒,看起來方便又符合“梅頭肉”這個說法。不過這類豬扒通常是工廠加工時橫切成薄片,切口方向與肉的肌理相反。這樣的切法比較適合煎或快炒,並不適合拿來烤製叉燒。
橫切會破壞肉的纖維結構,使肉質變鬆散,咬起來不夠有彈性。在高溫烘烤下容易快速失水,導致口感乾柴。同時,這類豬扒切得很薄,通常只有一至一點五公分厚,無法撐起烘烤時應該有的質感和層次。烤出來的叉燒,表面未焦糖化,內裡已經乾掉,整體更像一塊普通的豬排,沒有叉燒應有的濕潤與香氣。


相對地,傳統燒臘店做叉燒會使用整塊梅頭肉或豬頸肉(pork collar),順著肉的紋理垂直切成長條,每條約兩點五至三公分厚,長約二十公分。這種切法可保留肉的完整結構,讓肉在烘烤時更穩定,能形成漂亮的外層焦糖,同時保持內裡多汁。厚切也能讓醃料慢慢滲透,肉味層次更豐富。



在英國的大型超市中,很難找到這樣的切法。市售豬扒幾乎都是橫切且偏薄,不適合做叉燒。較可行的方法是購買整塊帶皮的豬肩肉(whole pork shoulder)自己分切,找出適合叉燒的部位。
這塊部位在西班牙豬中被稱為 coppa,也是亞洲市場中常見的豬頸肉或頸芯肉。它位於豬肩與豬頭之間,脂肪與瘦肉交錯,結構紮實且富彈性,特別適合長時間烘烤,不會乾柴又能保有油香。
如果你不確定該怎麼處理,可以參考由 Lucas Sin 主持的影片:
影片中詳細介紹了如何從整塊豬肩中分辨與切出理想的部位,對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參考。
每個人對叉燒的口味偏好不同,有些人偏甜,有些人喜歡加入酒香,也有人在意顏色或外皮是否閃亮。但無論你使用哪一種醃料配方,最關鍵的仍然是選對肉、切對方向和厚度。這是能否做出外層微焦、內裡濕潤、香氣四溢的叉燒的基礎。
在家做叉燒不困難,但要做得出色,需要從選肉這一步就開始用心。當你願意自己處理整塊豬肩、花點心思了解肉的紋理與切法,你會發現叉燒的水準可以完全不一樣。真正的美味,往往就藏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裡。


破題很帥 感謝文章!